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河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报告:初小高年级问题集中,地区性别差异显著

作者:佚名|分类:心理健康|浏览:91|发布时间:2025-07-18

《河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于9月4日对外公布。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据中新网北京9月4日报道,一份关于河北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报告在北京发布,显示初二年级、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是心理健康问题较为集中的阶段。

河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报告:初小高年级问题集中,地区性别差异显著

在“2017京津冀慈善展示会”上,一场名为“社会组织如何有效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论坛成为焦点活动之一。此次论坛上也发布了上述调查结果。

该调查由河北省教育厅教科所心理教研室与北京丰盛公益基金会联合进行。调查样本从河北省9个市的学校系统中随机抽取了3390名中小学生,其中初中生1976人,小学生1414人。大部分学生来自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且在测试前均未被发现有医院诊断的心理疾病。

“社会组织如何有效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论坛于9月4日举行。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河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报告:初小高年级问题集中,地区性别差异显著

在1976名初中生中,68.1%的学生心理状况正常,23.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8.6%的学生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在1414名小学生中,76.2%的学生心理健康,14.1%的学生心理状态不佳,9.7%的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石家庄市)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张家口市),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这种差异同样显著。

初中生面临的最严重心理问题依次是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而小学生面临的最严重心理问题是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因素、教育方法、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社会支持、自我认知以及文化背景等八大方面。

为了更好地解决6至16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整合和动员更多社会力量。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施建农指出,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有问题的家长,问题学生背后也有问题的老师。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与配合。在开展工作时,社会组织应当激励受助者发展自我能力,避免他们产生依赖心理。(完)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