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是顺应四季节气,调和阴阳的平衡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8-17

《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养生经典,它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这种观点认为,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调和阴阳气血。以下,从饮食、起居、情志三方面浅析《黄帝内经》对人体的核心智慧。

一、饮食有节:五谷为养,五味调和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以谷物为主食,果蔬肉类为辅佐,并且要注意过饱过饥的问题。同时,也提到春季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韭菜、葱白;夏季当清淡解暑,如绿豆、冬瓜;秋季润燥,如百合、银耳;冬季温补,如羊肉、黑豆。另外,注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的五味均衡,也能滋养五脏。

二、起居有常: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是顺应四季节气,调和阴阳的平衡

《上古天真论》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句话告诉我们,需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可稍晚睡早起,午时小憩;秋季提倡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冬季应早睡晚起,必待日光。现代人尤需避免熬夜伤阴、久坐耗气,也建议配合导引术(如八段锦)以疏通经络。

三、情志调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灵枢·本神》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养生贵在“志闲而少欲”,通过静坐、观想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遇情绪波动时,可按摩相关穴位疏解,如按太冲穴泄肝火,揉内关穴宽胸理气,叩膻中穴缓解郁结。

《黄帝内经》的养生精髓在于“治未病”。正如《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唯有将饮食、起居、情志三者调和,方能达到“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的理想状态。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