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攻略:黄金7天润燥祛湿补气血,轻松迎接秋冬健康季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90|发布时间:2025-08-18
黄金7天养生攻略:立秋润燥补气血,迎接健康的秋冬季节
随着夏日的热浪渐渐退去,立秋的到来标志着我们进入了夏季与秋季的转换期。这个时期不仅气温波动大,昼夜温差也日益明显,空气中的湿度逐渐降低,燥气开始上升。中医养生学认为,抓住立秋后的“黄金7天”进行合理的身体调理,不仅能有效缓解夏季残留的湿邪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抵御初秋时节的燥气侵袭,同时为秋冬季节储备足够的气血能量,减少来年生病的风险。

第一步:清湿减负,打造清爽之身
在夏季,由于炎热多雨,人们往往贪图凉爽而摄入过多的冷饮,导致脾胃积聚湿气,加上暑热耗损体力,身体容易处于“湿重、气弱”的状态。因此,立秋养生之初要注重清理体内的湿气和浊气,为后续的补养打下基础。
- 饮食清湿:建议在黄金7天内多吃一些利湿健脾的食物,如赤小豆、茯苓、冬瓜和炒白扁豆等。推荐一款“三豆饮”食疗方(赤小豆、绿豆、黑豆适量,煮至软烂),它既能清暑湿,又能补肝肾,为后续的进补打下良好的基础。
- 穴位祛湿:每天坚持按揉足三里(位于膝盖下方3寸处)和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各3分钟,可以帮助健脾利湿,尤其适合久坐不动或下肢沉重的人群。
第二步:温润防燥,远离秋燥困扰

立秋之后,“燥邪”开始活跃起来,最易伤肺,常见症状包括口干舌燥、咽喉不适和皮肤干燥等。为了应对初秋的燥气,我们应选择温和的方式来滋润身体,避免使用苦寒之物伤害脾胃阳气。
- 食疗润燥:银耳、百合和梨是立秋润燥的好伙伴。推荐一款“银耳百合雪梨汤”,可以滋阴润肺,且不寒凉,适合每天食用,以缓解由燥邪引起的不适感。此外,建议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和酸梅等,因为“酸能收敛”,有助于保护肺气,减少燥邪对肺部的损害。
- 起居防燥:在室内放置一盆水或使用加湿器来保持适当的湿度(40%-60%)。睡前用温水泡脚15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秋燥带来的身体紧张感。
第三步:温补气血,为秋冬储备能量

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人体的气血相对不足,立秋后正是阳气收敛的时节,是补充气血的最佳时机。然而,此时进补应选择温和的食材,避免油腻厚味加重肠胃负担。
- 温补气血:推荐选择性平的食材进行进补,如山药、莲子、红枣、桂圆、瘦肉和乌鸡等。例如“山药莲子乌鸡汤”,既可以健脾,又能养心,同时补充气血,适合在立秋后调理身体时食用。
- 运动生阳:气血需要通过适量的运动来激活。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和八段锦等,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既能促进气血循环,又不会因过度出汗而损伤阳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出汗过多导致身体干燥感加重。
第四步:顺应时节,调整生活作息
立秋后养生还需遵循“阳气收敛”的自然规律,适时调整作息时间和着装习惯,让身体与自然环境同步。
- 早睡养阳:建议“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晚上10点半前入睡,帮助阳气收敛;早上6-7点起床,顺应阳气渐升,避免熬夜耗伤气血。
- 春捂秋冻适度为宜:初秋时期昼夜温差较大,不宜过早穿着厚重的衣物,早晚可适当添加一些薄外套,中午保持凉爽状态,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增强抵抗力。但“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群,特别是老人、小孩及体质较弱的人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立秋后的“黄金7天”养生关键在于“清湿、润燥、补气血”的结合。通过顺应时节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调整,可以帮助我们平稳度过夏秋交替期,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生病的机会。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