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落实双减政策
作者:佚名|分类:心理健康|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7-20
### 一、政策背景与实施范围
#### 多地推行课间时间调整 浙江、广州、北京、深圳、宁波及大理等地已从2024年至2025年开始逐步实施15分钟课间制度。比如,浙江省计划于2025年春季学期鼓励全省中小学延长课间休息;北京市则决定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优化大、小课间的分配。
#### 目标与理念 延长课间时间旨在缓解学生长时间坐着导致的身体疲劳,保护视力健康,降低近视和肥胖的发生率。通过增加运动量来提升学生的体质,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这一改革被视为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强调“健康优先”及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
### 二、课间时间调整方式
#### 灵活调配时间 - **拆补法**:从午休或其他长时间段中抽取一部分时间分配到各个短课间。例如,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取消了午间的谈话课程,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延长三个课间。 - **缩短授课时长**:一些学校调整课堂时长以腾出更多休息时间。如温州育英实验学校将40分钟的课堂改为35分钟,以便增加额外的休息时段。 - **优化课程安排**:深圳爱联小学整合“全科阅读”与“乐韵时光”等活动项目重新规划作息表,在不减少在校总时长的前提下延长课间。
#### 因地制宜执行 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如温州乐清要求学校腾出教室空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区域;宁波则鼓励建立小型运动角并配备相应设施以支持课外锻炼。
### 三、丰富课间活动内容
#### 创新运动与游戏 -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将走廊改造成“运动长廊”,配备了摸高墙和跳绳区域;深圳和美小学开发了“课间啦啦操”项目,并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体育器材,如地垫、拍板等。 - 温州建设路小学引入AI体育学习空间,利用数字化设备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 动静结合的活动设计 动态活动包括跳绳、踢毽子、球类比赛及团队游戏,强调心肺功能锻炼与协作能力培养。静态项目则包含棋艺挑战、魔方解谜以及绘画区等益智项目,在课间播放传统文化音频则是另一项兼顾文化熏陶的艺术教育。
### 四、保障机制与监督措施
#### 防止占用休息时间 多地建立了防止教师拖堂的监管制度。例如,宁波规定老师必须准时上下课,并安排值班人员进行巡视;杭州部分学校设置了“课间音乐监督员”,并提前五分钟提醒教师下课。 - 大理市明确禁止任何教师拖延上课时间,并将课间管理列为开学检查的重点。
#### 强化设施与师资支持 深圳、宁波等地增加了体育老师的配额,同时开展专业培训。部分学校通过“区域走校”的方式解决了体育老师短缺的问题。 - 完善场地建设,如扩建操场、开放社区场馆或在走廊增设运动区。
### 五、成效与挑战
#### 初步效果 深圳的数据表明,在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政策后,学生体质测试优良率提高了6%,近视发生率下降了1%。此外,学生们反馈称课间活动有助于缓解如厕排队的压力,并增强了同学间的互动和课堂效率。

#### 待解难题 - **时间安排**:如何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平衡课程与课外活动仍需进一步探索。 - **场地限制**:城市学校普遍面临空间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错峰使用或改造现有区域来解决。
### 六、未来展望
教育部门将继续推广“健康第一”的理念,并探讨课间活动与体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宁波计划确保每天至少有两小时用于体育锻炼,并将“三大球”纳入必修内容;广州则打算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此外,通过家校合作及社会支持,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