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如何保持健康和平衡?
作者:佚名|分类:饮食养生|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8-19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保健。这时谈到养生,就会提到各种方法,如服用名贵药材、参加健身课程等。但实际上真正的养生,并不是追随潮流,也不仅是依靠外物,而是在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顺应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就是这个意思。《黄帝内经》这样写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句话告诉我们,古人的健康长寿,并不是因为依赖外物,而是懂得遵循自然规律,与天地同步,与四时相应。整个世界都有一个循环的过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应这一变化,是养生的根本。例如,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复苏,这个时候人应该晚睡早起,舒展筋骨,助肝气条达;夏日炎热,阳气旺盛,宜夜卧早起,多饮水、清淡饮食,以养心防暑;秋季气候干燥,宜早睡早起,润肺防燥,收敛神气;冬季寒冷凛冽,万物闭藏,这个时候人应该早卧晚起,避寒就温,固护肾阳。要是不在寒冬贪凉熬夜,在盛夏裹厚衣闭窗,就会违背自然规律,最终伤害健康。一天之中,也有自己的自然节律。清晨阳气初升,这个时候适合起床活动,吸收天地清气;中午阳气最旺,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以养心;傍晚阴气渐重,这个时候应该静坐调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是入睡养阴的好时机。然而现代人却常常违背自然节律,熬夜刷手机、通宵工作,使得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最终导致失眠、焦虑、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代价。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关键。同样地,饮食也需要顺应自然。应季而食,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智慧的体现。例如,春天吃芽(如香椿、豆芽),助阳气生发;夏天食瓜(如黄瓜、苦瓜),清热解暑;秋天品果(如梨、柿子),润燥养肺;冬日进补(如羊肉、核桃),温阳藏精。反季节蔬菜、过度加工食品、寒凉冷饮虽然方便可口,但却往往违背自然本性,久食必伤脾胃。真正的饮食之道,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均衡自然,不偏不嗜。也不仅如此,情绪的调养也需要合乎自然。例如,怒如风,喜如阳,悲如秋,恐如冬——七情本是人之常情,关键在于“中和”。不过度压抑,也不恣意放纵,保持心境平和,如春风拂面,如秋水无波,便是情志养生的至高境界。现代科技让我们得以改变环境——空调调节冷暖,灯光延长白昼。但人体内在的生物钟与自然规律并未随之进化。越是远离自然,越容易陷入亚健康。因此,真正的养生,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回归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应季而食,顺时而动;心随境转,神与物游。养生,不是一场刻意的修行,而是一种与天地共呼吸的生活方式。当你在晨光中散步,在星空下安眠,吃当季的蔬果,穿适宜的衣裳,不违四时,不逆本心——那一刻,你便已在养生。顺应自然,便是最好的养生。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