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说系列之三:风痹录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5-15
中医小说之三——《风痹录》
姑苏城西枫桥畔有善德堂,医者叶如松行医四十载。其曾祖为名医叶天士门生,《颐生札记》中记载:“乙未年春,治叶氏宗亲子楣公风痹案,足堪后世镜鉴。”今录此案详情,以彰中医之精妙。
初诊惊风
甲寅孟春,连日阴雨。忽有仆人急来报:“家主晨起更衣时,突然头晕目眩,左身无法动弹!”叶公携药囊疾行至府邸,见六旬老翁仰卧锦榻,面色赤红,喉间痰鸣声大作。左肢瘫软如绵,右手频频指向口舌,低声呜咽。
叶公轻按病人手腕脉搏,但觉弦脉紧绷,左关尤为明显。观察患者舌头右歪,苔黄厚且干燥,叹道:“《内经》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今春木气升发过甚,加之膏粱厚味积热,引动龙雷之火。痰随风逆,闭塞清窍。”遂书方:羚羊角三钱研末先煎,佐竹沥一盏化痰开窍,更入桂枝通阳、半夏降逆。药成后以姜汁为引缓缓灌下。

屏风后转出美妇人,乃子楣续弦王氏,泣曰:“前岁中风,羌活愈疾。今何弃之?”叶公摇头道:“彼时隆冬寒闭,辛温可散;今值春阳,若再投燥剂,犹如扬汤止沸。”言毕,取三棱针刺少商、商阳二穴,黑血如豆迸出,患者长吁渐宁。
二诊烁筋
隔三日,王氏遣小轿来迎。叶公甫入室,但闻檀香混药气。子楣倚坐榻上,左臂稍能屈伸,然眉头紧蹙:“周身骨节如锥刺,气息尤窒。”诊其脉象,弦数稍缓而涩滞,舌苔转薄黄。

叶公捻须沉吟:“肝为刚脏,风火相煽,灼津成痰。前法虽清上焦,然热毒已入筋络。”遂去郁金、姜汁之辛散,添白蒺藜三钱平肝,钩藤四钱熄风。特嘱以忍冬藤煎汤熏洗患肢。王氏疑曰:“昔年太医用虫类药通络,今何不用?”对曰:“耄耋之体,气血衰微。全蝎、蜈蚣虽效捷,如虎狼伤正,不若草木相生。”
三诊培本
至惊蛰,春雷乍动。子楣已能扶杖缓行,然掌中灼热,夜卧盗汗。脉象细数,左尺尤弱。叶公观其药方,拍案道:“久用清降,恐伐生生之气。”乃易金石斛五钱养胃阴,石菖蒲一钱醒脾阳。更书食疗:雪梨去核填川贝,隔水蒸熟,晨昏各一。
王氏私问:“参茸可进否?”叶公正色道:“譬若久旱之苗,骤灌甘霖反伤根。且待胃气复苏,徐图培补。”是夜,子楣竟得酣眠,痰鸣声止。
四诊固本
三月后,枫桥畔有老叟策杖徐行,吟哦《养生论》,视之乃子楣也。此案载于《颐生札记》末卷,叶公朱批:“治风痹如弈棋,初局攻邪,中局调和,终局固本。羚羊、钩藤类若车马疾驰,参、芪犹士相守城,贵在因势而动耳。”后学当于刚柔缓急间细参。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