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中医调理法:征服偏头痛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90|发布时间:2025-07-20

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周期性的原发性头痛类型,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治疗。由于其顽固性和复发性,中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体系里,偏头痛常被归类为“头痛”或“头风”。这一病症的产生通常与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及瘀血滞留有关,同时受到外因如寒、热、风、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偏头痛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辨证论治偏头痛

中医将偏头痛分为两大类:外感和内伤。其中,外感引起的头痛多为实症,发作急促且病程较短,主要因寒风、热风或湿邪侵袭所致;而内伤导致的头痛则以虚证或虚实相兼为特点,起病缓慢、疼痛轻缓,常见于肝阳上亢、痰浊壅塞或血瘀不通等情况。

中医调理法:征服偏头痛中医调理法:征服偏头痛

外感头痛

  1. 风寒头痛:特征表现为头项部酸痛且拘紧,遇风加重,舌苔薄白,脉象紧实。治疗宜疏风散寒止痛,推荐川芎茶调散加减。

  2. 风热头痛:症状包括头痛发热、面红耳赤、口渴喜饮等,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应以疏风清热和络止痛为主,使用芎芷石膏汤加减。

  3. 风湿头痛:表现为头痛如被包裹感,伴有肢体沉重不适,胸闷、纳差、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治疗方案为祛风胜湿、通窍止痛,采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内伤头痛

  1. 肝阳头痛:表现为头昏胀痛,两侧明显,易怒心烦、夜寐不安,口苦面红目赤或伴有胁肋疼痛。治疗应平肝潜阳息风止痛,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医调理法:征服偏头痛
  2. 痰浊头痛:症状包括头痛昏沉、胸闷不适、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舌苔白腻或滑润。治疗宜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推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 瘀血头痛:特点是疼痛长久难愈,痛感如锥刺,可能伴随有头部外伤史,舌质偏暗,有瘀斑、瘀点。治疗需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医调理法:征服偏头痛
  4. 气虚头痛:表现为隐隐作痛,时有时无,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应为健脾益气升清,使用益气聪明汤加减。

  5. 血虚头痛:症状包括头痛隐隐、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等,治疗以滋阴养血和络止痛为主,采用加味四物汤。

  6. 肾虚头痛:表现为头痛空虚感、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神疲易乏、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法为养阴补肾填精生髓,推荐大补元煎加减。

针灸治疗偏头痛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偏头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局部刺血或耳部放血来缓解症状,使用三棱针等工具进行操作。在选择穴位时,应集中在痛感区域及其周围,以促进气血流通、平肝息风。

中医调理法:征服偏头痛

国医大师的见解

国医大师吕景山在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中指出,女性在月经期间易发偏头痛的现象。他认为,在治疗月经性偏头痛时,应注重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原则,并利用虫类药物祛除痰浊、瘀血,以及通络止痛和息风止痉的作用。

吕景山特别强调了制何首乌与白蒺藜的组合使用,其中制何首乌能滋养肝肾、固精益精;而白蒺藜则可平肝解郁、祛风明目、通络止痛。此外,他还提到了将蒺藜和僵蚕配伍使用,二者共同作用于肝肾经脉,对内伤头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多维度、个性化且自然安全的治疗方案,旨在从根本上调整身体机能,达到缓解疼痛及预防复发的目的。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