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黄帝内经学,夏季养生不踩坑!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7-19
跟《黄帝内经》学,夏季养生不踩坑!
家人们,老祖宗在《黄帝内经》里留下超多夏季养生智慧。学会几个简单小妙招,轻松度夏。以下通俗口诀搭配科学解释,既有古籍背书又接地气,赶紧学起来!

1. 气血淤堵就跺脚,跺脚——震通三焦当“拆弹”

《黄帝内经》讲:“阳气者,烦劳则张。”夏日久处空调房,气血易淤堵。双脚似“第二心脏”,用力跺脚(脚跟先着地),震动传遍全身,震开淤堵,疏通三焦(人体能量通道),瞬间神清气爽!从科学角度,跺脚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足部经络穴位,增强代谢功能,让气血运行顺畅。
2. 腰酸背痛晒晒背,晒背——激活阳气“充充电”
《养生论》提到:“夏三月,宜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使志无怒。”夏天太阳是天然“充电宝”!早上9点前或下午4点后,裸背晒15分钟(避开头)。督脉为“阳气之海”,晒太阳可驱散寒湿,缓解腰背酸痛,使阳气满格。现代医学认为,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助钙吸收,温热缓解肌肉紧张。
3. 手脚冰凉搓搓耳,搓耳——点燃命门“小火炉”
《景岳全书》记载:“肾开窍于耳。”耳朵布满全身反射区。双手搓热,捏耳垂下拉,再提耳尖,重复1分钟。可唤醒肾气(命门火),让暖流从耳窜至手脚,如“小火炉”般温暖。科学解释是,搓耳刺激耳部神经末梢,通过神经反射调节器官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
4. 头晕脑胀握紧拳,握拳——逼退虚火“泄洪闸”
《素问》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夏季心火旺易头晕。双手握拳,中指顶掌心劳宫穴(降压要穴),用力握紧5秒再松开,重复10次。像打开“泄洪闸”,使肝火随指尖泄出,头脑清亮。从生理角度,握拳刺激劳宫穴调节心脏功能,平衡阴阳气血,缓解头晕。
5. 失眠多梦揉揉腹,揉腹——引气归田“安神汤”
《黄帝内经》提到:“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掌心搓热,顺时针揉肚脐周围(掌根发力,50圈)。腹部是“五脏集装箱”,揉腹可散郁结之气,引气沉丹田。肠胃安则神自安,效果胜过安神汤。科学研究表明,揉腹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功能,调节植物神经,改善睡眠。
6. 肩颈僵硬望望天,望天——拉伸督脉“解压器”
《诸病源候论》说:“仰头伸颈,可通督脉之气。”常低头看手机致肩颈僵硬。抬头望天花板,下巴用力上顶,保持5秒,再低头含胸,重复5次。此动作如给督脉“拉开拉链”,释放僵硬感。从解剖学看,动作拉伸颈肩部肌肉,缓解疲劳,增加颈椎活动度。
7. 眼睛干涩望远山,远眺——重启双眼“保养键”
《眼科阐微》讲:“目得血而能视。”长时间看屏幕眼睛易干涩。每用眼1小时,看6米外绿叶或远景3分钟(刻意放松眨眼)。肝血随目光流向远方,睫状肌解除“紧绷模式”,眼睛滋润。科学角度,远眺放松睫状肌,调节晶状体曲度,缓解疲劳,预防眼部问题。
古籍加持的夏季养生铁律: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黄帝内经》) 夏天别怕晒太阳,早起运动生发阳气,精神饱满。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黄帝内经》) 夏天要出汗,别狂吹空调、喝冰饮堵汗孔,利于新陈代谢。
“心主夏,养心为先”(《医学源流论》) 夏天多吃红(红枣、红豆)、苦(苦瓜、莲子)、淡(冬瓜、黄瓜)食物,少食油腻,少发怒,养心护心。
一句话总结:
夏养即“借天力,通自己”,借太阳补阳气,以小动作通淤堵、安心神。老祖宗智慧藏于简单动作,坚持做,健康一整夏! #热天养生# #八种养生方法# #夏天养生禁忌#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