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二经络极简图解运行规律与临床应用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8-18
中医十二经络极简图解:运行规律与临床应用
一、经络组成速记表
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气血流动的主要通道,其中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阳。具体如下:
- 手三阴经:肺经(对应脏腑为肺)、心包经(对应脏腑为心包)、心经(对应脏腑为心)
- 手三阳经:大肠经(对应脏腑为大肠)、三焦经(对应脏腑为三焦)、小肠经(对应脏腑为小肠)
- 足三阳经:胃经(对应脏腑为胃)、胆经(对应脏腑为胆)、膀胱经(对应脏腑为膀胱)
- 足三阴经:脾经(对应脏腑为脾)、肝经(对应脏腑为肝)、肾经(对应脏腑为肾)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中医经络的走向和交接有其独特的规律,通过口诀帮助记忆:
-
走向记忆:
- 手三阴:胸手
- 手三阳:手头
- 足三阳:头足
- 足三阴:足胸腹
-
交接要点:
- 表里经(阴阳)手足末端交接,如肺经和大肠经在食指处交汇。
- 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例如胃经与膀胱经于鼻旁相接。
- 手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比如心包经与脾经在胸部相连。
三、气血流注时辰图
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十二正经的气血流动遵循特定的时间规律:
- 肺经(寅时3-5点)
- 大肠经(卯时5-7点)
- 胃经(辰时7-9点)
- 脾经(巳时9-11点)
- 心经(午时11-13点)
- 小肠经(未时13-15点)
- 膀胱经(申时15-17点)
- 肾经(酉时17-19点)
- 心包经(戌时19-21点)
- 三焦经(亥时21-23点)
- 胆经(子时23-1点)
- 肝经(丑时1-3点)
此规律循环往复,形成气血的周而复始流动。
四、表里经络速查表
十二正经中存在着六对相互影响的关系:
- 肺经与大肠经:肺热便秘或大肠湿热咳嗽。可通过刺激合谷穴来通便。
- 脾经与胃经:脾虚胃胀或胃热口腻,可按压足三里以健脾胃。
- 心经与小肠经:心火上炎导致口腔溃疡,可以灸少府穴位清心火。
- 肾经与膀胱经:肾虚尿频或膀胱湿热引起腰痛,可通过揉太溪穴来固肾气。
- 心包经与三焦经:心包火旺失眠或是三焦不畅导致水肿,刮外关穴理气。
- 肝经与胆经:肝郁口苦或胆火偏头痛,推按太冲穴疏解肝郁。
五、体表分布与症状定位
十二正经在人体上的具体位置和对应疾病如下:
-
四肢部:
- 内侧(阴经)从前至后依次为:前太阴(肺/脾)、中厥阴(心包/肝)、后少阴(心/肾)
- 外侧(阳经)从前至后分别是:前阳明(大肠/胃)、中少阳(三焦/胆)、后太阳(小肠/膀胱)
-
头面部:
- 前额痛对应阳明经(胃/大肠)
- 侧头痛为少阳经(胆/三焦)所致
- 后枕痛与太阳经(膀胱/小肠)相关
- 巅顶疼痛则属厥阴经(肝)
-
躯干部:
- 前胸部位涉及阳明经,后背是太阳经的分布区域,胁肋区为少阳经所主,而内侧则是三阴经的覆盖范围。
六、临床应用三字诀

中医治疗时需遵循查部位、调表里、顺时辰、按特效的原则:
- 查部位:头痛时依据经络分脏腑
- 调表里:胃痛配以脾经公孙穴
- 顺时辰:寅时轻拍肺经有助养生
- 按特效:治疗痛经可揉三阴交(脾经)
核心总结
十二正经通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人体气血网络。理解其走向、交接、流注及表里关系,有助于快速定位健康问题,并指导养生与调理。这充分体现了中医“以经调脏”和“整体论治”的独特智慧。
此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十二正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