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养生重点来了:这3件事,再喜欢也别做,避免疾病缠身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8-21
出伏了,意味着长达四十天的高温酷暑终于告一段落,秋季的脚步正悄然来临。然而,此时的暑气并未完全消散,仍有一段炎热时期,我们既要补足夏日损耗的身体能量,也要为秋冬季节的到来做好准备。老一辈常说“出伏三不做,一年病不沾”,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强调了顺应节令养生的重要性,避免不良习惯,以减少健康风险,安全度过秋天。
中医理论讲究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秋季,随着自然界万物收敛,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内敛,脾胃功能相比夏季会有所减弱。因此,秋季饮食调整至关重要。
首先,要远离过度寒凉。入秋后,脾胃较为敏感,频繁食用冷饮或生冷食物会增加其负担,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痛和腹泻等问题。建议选择温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减轻脾胃的处理压力。
其次,要减少辛辣食物摄入。秋季空气干燥,容易引发口干舌燥、皮肤干燥以及便秘等症状。辣椒、胡椒等强烈刺激性食物会使体内燥热加剧,造成“上火”。这时应偏向清淡滋润的饮食,如梨子以补水,蜂蜜以润燥,银耳则能提供湿润滋养。

再者,要控制油腻食品摄入。秋季虽是进补的好时机,但油炸、高脂肪食物不仅难以消化,还可能升高血脂,导致体重增加。推荐采用蒸煮或炖的方法烹饪肉类,既补充营养又不给身体带来过多负担。
除了饮食习惯,秋季的睡眠也有“三不睡”的讲究。秋夜渐凉,不良的睡眠习惯可能导致寒气侵袭。
一不湿发入睡。睡前务必确保头发完全吹干,否则头部易受寒邪,可能引发头皮问题或增加脱发风险。
二要避免在穿堂风处休息。秋季风冷而硬,看似柔和的穿堂风也可能导致身体受寒,甚至引发面瘫。尤其在出汗后或头发未干时,更应远离这种直接吹到身上的凉风。

三不选择开窗睡雨夜。秋雨频繁,夜晚空气湿润、气温低,开窗睡觉易使湿寒侵入体内,可能带来发烧、偏头痛和关节疼痛等问题,且恢复时间长,可能影响冬季健康。
此外,“秋燥”是秋季养生的关键。它不仅表现在空气干燥,还可能导致身体缺水,单靠日常饮水可能不足以应对。推荐多食含水量高的蔬果如雪梨和葡萄,或常喝冬瓜汤、百合粥等汤品,增加水分摄入。
同样重要的是,秋天的干燥也会影响情绪,使人变得急躁不安。此时,调整心态至关重要:接受季节更迭是自然规律,当心烦意乱时,尝试深呼吸放松身心;利用午后时光阅读,清晨练习轻柔瑜伽,或与亲朋好友交流烦恼,甚至投入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中,让内心恢复平静。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