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养生宜忌:清明节对五脏进补不可过度。
作者:佚名|分类:季节养生|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8-20
清明节是每年的 4 月 4 至 6 日,即农历三月上旬。在这个时节,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一派绿油油的景象。人们踏青的好时候到了。此时节的三候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这三个候相互联系,说明清明时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的景象。
清明节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这说明清明节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他们可以根据这个节气制订自己的种植计划。除了种植庄稼外,清明节还是一年中对已故亲人的祭祀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墓地,对已经去世的人进行祭拜,也就是扫墓或祭祖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一种怀念仪式。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养生宜忌】

古人所说的“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万顺天理。”这句话解释说,养生中对五脏的食物进补不可过度。其中所说的“四季不食脾”,指的是农历一年中的三月、六月、九月及十二月四个季月,不应对脾进行过度的进补。这只是大致的说法,精确地说,每个季月的最后十八天,是脾旺的时节。所以,在清明节气中尽管处于四月,但肝脏仍在极其旺盛的状态中,所以避免补肝过度才是此节气养生的重点。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所以在此节气中的心脏会过于旺盛。因此,这一段时间也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对此要予以高度的重视。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内动脉压持续增高而言,并可伤及血管、脑、心、肾等器官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也较正常血压者高出 3~5 倍。这说明,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要点除了观察血压变化外,还要对病人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进行分析。常见类型有:阴虚阳亢(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失眠多梦,面颊潮红,耳鸣眼花);肝肾阴虚(头晕眼花,目涩目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足跟疼痛);阴阳两虚(头目昏花,行走如坐舟,面白少华,间有烘热,心悸气短,夜尿频多,或伴有水肿)。患有高血压的人在进行养生时,应针对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病理,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为宗旨。采用综合调养的方法,如情志调摄,因为本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过之时,常常影响肝木之疏泄、肾水之涵养。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