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梁剑波中医养生专家梁剑波老先生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8-25
本文摘自梁剑波先生的《公众诊所》。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医师会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调整处方,因此建议读者到正规医院请专业中医师进行诊断。
梁剑波(1920-2002),是岭南文化的一位重要人物,中国近代的杰出人才之一,全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并且是中国医学“岭南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夏季的一个炎热日子中,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酷热难耐。儿童由于体质稚嫩,尤其容易因暑气过重而引发伤暑病症。

小儿患伤暑症时,会出现持续六七天的发热现象,伴随头痛、疲倦、嗜睡或烦躁不安等症状。早晨体温通常在37.5到38.5摄氏度之间,傍晚则可能上升至39到40摄氏度。尽管发烧温度较高,但检查结果表明心肺没有异常情况,白细胞和分类也未见升高。这种情况在夏季门诊中并不少见。
根据中医理论,小儿伤暑症属于温病学说中的轻型暑热病症。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导致人体受损。特别是儿童体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难以承受夏日的高温消耗体内阴液和阳气,使身体正气减弱,此时外界暑热疫邪便趁虚而入,从而引发“伤暑”症状。这种病初时多影响体表卫气,如果未能进一步内传,则可能通过肌表排出或从气分缓解。由于这些病毒引起的早晚体温变化和体内正邪斗争的发热情况,常规抗生素往往难以有效治疗。
因此,中医在面对小儿伤暑发热的情况下,若出现高热烦渴、出汗但热度不减甚至无汗而更加炽热的症状时,通常会使用“白虎汤”进行治疗:生石膏十五克,粳米和知母各六克,甘草五克,用清水煎服。
此方源自《伤寒论》,具有显著的清气退热效果。对于伤暑症所引起的发热、头痛、呕吐、口渴、嗜睡或烦躁不安等症状均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若患儿已服用西药,则可使用本方辅助治疗,能起到很好的协同效果。
在小儿因伤暑而患病时,常伴有湿气。

症状表现为持续发热且早晚体温差异明显,身体沉重疲乏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或大便稀软不成形,腹胀食欲不佳等。此时治疗方案应选择“香薷清络饮”并适当调整:
香薷、炒扁豆、青蒿、银花各十克,鲜莲叶三十克,佩兰和厚朴各五克,六一散六克(冲服),黄连三克。以上药材用清水煎煮服用。
若发热退去后儿童仍感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则可继续给予“清暑益气汤”并适当调整:

党参、沙参、黄芪和茯苓各十克,麦冬、五味子及白芍各五克,天花粉六克。用清水煎煮服用。
编辑 黎国堂
责编 郭滔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