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胃病"是指与胃功能异常相关的问题,包括口服不良、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9-02
传化水谷 排泄糟粕 六腑之病之 '胃病' 的中医证型和方剂
关注健康,持续分享,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分成四到六篇给大家分享(一)
胃病六型:
1)寒邪客胃:
症状:表现为胃脘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喜热饮,舌淡苔薄白。(平时不能吃凉的或者着凉后症状加重)
配伍中药:散寒止痛,代表方良附丸,由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理气)组成。
2)饮食伤胃:
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自我感觉胃里嘈杂,嗳气,烧心,感觉食欲不往下走,肚子饱胀感。)
配伍中药:消食和胃、理气消胀,代表方保和丸,由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渗湿)组成。
3)肝气犯胃:
症状:表现为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情绪不畅时加重,嗳气频作(多和情绪异常,生气、郁闷有关联,或者说情绪异常后症状加重)。
配伍中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由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芍(柔肝缓急),枳壳、陈皮(理气和胃),川芎(活血行气)组成。
4)湿热中阻:
症状:多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口黏,渴不欲饮,身重疲倦(感觉浑身粘粘的、油油的、头蒙蒙的、不想动,大便粘腻干)。
中药配伍: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由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半夏、茯苓(化湿和胃),豆蔻、陈皮(理气宽中)组成。

5)瘀血停胃:
症状: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压不减)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有瘀斑。
中药配伍: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代表方失笑散配丹参饮,由蒲黄、五灵脂(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檀香、砂仁(理气和胃)组成。
6)胃阴不足:

症状:胃脘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苔干,甚至裂纹,大便干结(有的还有午后低热、盗汗、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
中药配伍:滋阴养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煎配芍药甘草汤配伍,由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阴养胃),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组成。
7)脾胃虚寒:
症状:表现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这些人大部分伴有肾阳虚)
中药配伍: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黄芪建中汤,由黄芪(补气健脾),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甘草、饴糖(缓急止痛,甘温建中)组成。
胃病多伤于饮食不节,病程较长,需要治疗和自身保养的过程,只靠一方面往往症状反复,久病不愈,所以要有耐心和信心。
〔温馨提示:有不适症状需要先咨询医生,切勿对症自己调配调理〕
下一篇胆腑篇,请大家持续关注!
收藏就点赞关注吧!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