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五防:应对秋燥、寒气与疲劳的全面策略
作者:佚名|分类:季节养生|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9-11
应对秋燥(核心重点)
原因在于,干燥是秋天的主要气候特征,容易导致身体津液流失,进而引发口干舌燥、皮肤裂开和便秘等症状。
措施包括:
饮食:应多食用百合、银耳、莲子、梨(可以煮水或蒸着吃)、南瓜等具有润肺生津功效的食物;
饮水:每日饮用温开水1500-2000毫升,最好分多次小量摄入,避免一次性喝太多;
环境:使用加湿器来维持室内湿度在40%-60%之间,并且洗澡时水温不宜超过38℃。
防止寒气侵袭(包括防受凉和防腹泻)
原因在于,秋季早晚温差大,寒冷容易侵入腹部、颈部和脚部等部位,从而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或出现腹泻现象。
措施建议:
保暖:注意不要让空调或者冷风直接吹到身体的这些部位;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要注意胃部的保温;
饮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并且在容易发生腹泻的季节里,更应该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以防止由冰箱储存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或肠胃炎。
防范肺气过度扩散(即“防散”)
原因在于秋天气候趋于收敛,但过多摄入辛辣食物可能会导致肺部功能过于活跃,从而引发身体上火、便秘等问题。
食用酸性食品:如橘子、柠檬、石榴、葡萄和乌梅等具有收敛作用的食物;
限制辛辣食材:减少葱姜蒜韭菜等可能刺激肺部的辛辣食物摄入量。
防止秋季疲劳(新增项目)
原因在于气温的变化会使人体气血调整,从而使人感到疲倦、嗜睡以及食欲不振。
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以避免过度劳累;

锻炼身体:通过室内拉伸运动(如瑜伽)来促进血液循环,并且尽量避开早晚气温较低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防止秋季情绪低落(新增项目)
原因在于秋天自然界万物凋零,容易使人感到悲伤或抑郁,进而影响肝脏和脾脏的功能。
调整心态:多晒太阳并且摄取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坚果、全谷物等;
参与活动:参加社交聚会或者进行户外轻度运动以缓解忧虑。
关于“防湿邪”的说明
仅在初秋雨水较多的月份(比如8月)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湿气的影响。而到了9月中旬,随着季节进入深秋阶段,气候变得干燥,因此不再将“防湿”作为主要防范内容。
关于五防体系构建的解释
上述“五防”的设定是在传统“三防”(即防止燥邪、散气以及寒凉)的基础上增加了秋季疲劳和情绪低落两项,形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养生策略。
当前特别提醒:鉴于北方冷空气即将南下,应当着重实施防燥、防寒及防抑郁这三项措施。在饮食方面则应该以“润肺+收敛”为主导原则,并且要避免过度执行秋冻锻炼。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