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好中医,就算自幼开始学医,三四十岁才算入了门,四五十岁才算刚领悟……这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7-20
一位真正的资深中医专家,即使自幼就投身医学,可能到了三四十岁才刚刚入门,四五十岁时才开始真正理解其精髓...这是我个人对于中医的深切体会。
我现年54岁,自幼时起,家中满是房梁和墙壁上悬挂的各种未知草药和植物,这让我充满了无尽的好奇。早在十来岁,我就开始尝试着炒制穿山甲、鸡内金,以及用土炒白术,蜜炙甘草等中药...后来我接受过正规的西医教育,并且工作,但在闲暇之余,我常常在自家的家庭中医诊所帮忙配药。随着时光流逝,加上受过专业训练,我觉得中医诊疗并非高深莫测。起初,是父亲开出处方,我负责抓药;后来,我甚至可以在他看病时同步抓药,那些我认为肯定会用到的草药我会先准备好,对于不太确定的部分则稍后决定,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判断都相当准确。

2023年8月,我的父亲离世,我正式辞去西医工作,全面接手了中医诊所。

面对相同的病人,我遵循着父亲的治疗思路开方抓药,确实有效果,但似乎不如父亲在世时的效果显著。即使是那些长期由父亲治疗的老患者,也反馈出类似的情况!有时他们甚至要求我按照父亲过去某月某日的处方抓药。我也仔细对比过我和父亲开具的处方,内容大体相似,差异大约在20%左右,为何如此微小的差别却带来如此大的效果差异呢?理论上来说,我所使用的药物应该更加纯净和标准,因为我的药材全部来自于正规的中药饮片公司,而父亲常常从私人渠道采购,有时中药材的质量无法保证。


患者离开后,我仔细研究了父亲过去的一些病例,试图找出其中的不同。最后我发现有两点可能的原因:首先,用药的选择上,父亲偏爱使用一些较为冷门的草药如关公须、苏木、芥子、雷公藤和大活血等,而我则更倾向于遵循方剂并结合父亲的经验,使用的药材种类主要局限在150种以内。其次,药物的用量方面,父亲从不拘泥于标准,而我多数情况下会按照药典或方剂来设定剂量。
因此,在后续的诊疗过程中,我决定跳出父亲的框架,虽然仍然参考他的经验和思路,但更注重自我发展和创新。#中医临床体验# #中医学习心得分享# #探索个人中医实践之路#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