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养生

立秋养生藏在三增三减里的时节智慧

作者:佚名|分类:人群养生|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8-21

第一片梧桐叶带着凉意飘落,晨露凝结成晶莹,这是立秋的信号。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时,人体也像敏感的植物一样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古人提炼出“三增三减”的饮食法则,为我们打开了秋冬健康之门。

在午后的阳光下,冰镇西瓜、冰饮汽水依然让许多人心动。但此时的身体早已切换了模式——夏季为了散热,脾胃功能偏弱。立秋后阳气内敛,再贪凉饮冷,就像给正在收缩的毛孔泼盆冷水,易让湿寒困在体内化作腹胀、腹泻的隐患。“减寒凉”不是拒绝清凉,而是学会“温柔降温”。冰饮换成常温绿豆汤,冰镇水果提前半小时取出,让脾胃适应季节转换。与此同时,“增温润”给身体添一份底气,银耳、百合、梨都是佳选,可以滋阴润燥、生津和缓解初起的秋燥咳嗽。

立秋养生藏在三增三减里的时节智慧

在湿热地区的人可以在温润中加一点“清透”,比如用百合搭配薏米煮水,既润燥又不助湿,让身体找到平衡。南方湿热地区的人也可以在温润中加点“清透”;北方湿热地区的人则要少碰辛辣油腻,避免加重体内的燥热。

立秋养生藏在三增三减里的时节智慧

夏天里人们习惯了清淡爽口的饮食,甚至偏爱肥甘厚味来“贴膘”抗暑。但立秋后,“藏”成为关键词——人体需要储存能量以备秋冬消耗,却不能让过剩的脂肪成为负担。“减肥甘”便是要减少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那些油炸小吃、奶油蛋糕,就像给身体堆了一堆“无用的柴火”,易生痰湿,也会阻碍气血的收敛。

而“增滋补”讲究的是“清补”而非“大补”。初秋的滋补,该像初秋的阳光,温暖却不炽烈。鸭肉性凉,滋阴补虚,最适合此时煲汤,加几片生姜去腥味,配一把山药健脾,汤清味鲜,补而不腻;山药本身也是“滋补能手”,无论蒸着吃、炒着吃,都能健脾养胃,为秋冬的消化功能打下基础。北方干燥地区的人,还可以在滋补中加点“润燥剂”,比如用沙参、玉竹炖鸡汤,让滋补与润燥同行,避免补得太过反而生燥火。

立秋的空气里总带着点“黏滞感”——南方是挥之不去的湿热,北方则是暑热未散的余闷。这些“郁气”困在体内,易让人觉得乏力、没精神,这便是古人说的“秋乏”。减湿热需要根据地域调整:南方人可以继续吃点薏米、赤小豆,通过利湿来给身体“减负”;北方人则要少碰辛辣油腻,避免加重体内的燥热。

“增辛散”借辛味食物的“发散力”,把体内的郁气、湿气“推”出去。生姜、葱白、香菜都是天然的“通风扇”。早上喝碗加了生姜的小米粥,既能温胃,又能驱散余寒;做菜时放少许葱白,香气扑鼻,还能促进气血流通。但要注意“过犹不及”,辛味食物吃多了反而会耗伤津液,加重秋燥,适量即可。南方湿热地区的人可以继续用生姜、葱白等来进行通风;北方干燥地区的人则要少碰辛辣油腻,避免加重体内的燥热。

顺势而为,方是养生真谛。立秋有“秋老虎”,就别急着穿厚衣、吃大热食物;待到秋风渐紧,再慢慢加衣、温补,让身体像候鸟迁徙一样,从容适应每一个变化。当我们在餐桌上添一份温润,减一份寒凉;加一勺清补,少一口肥甘,便是在读懂身体的信号,顺应自然的节律。如此,方能在秋高气爽中,收获一份由内而外的安稳与康健。#立秋养生##立秋饮食法则#

立秋养生藏在三增三减里的时节智慧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