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养生

探寻千年药食同源:从黄帝内经到现代养生之道

作者:佚名|分类:饮食养生|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9-12

* 养生杂谈 *

* 药食同源疗法 *

我国拥有着悠久的“药食同源疗法”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便已形成“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体系,其中食医专注于饮食营养的研究。

探寻千年药食同源:从黄帝内经到现代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作为战国时期的医学经典著作,强调“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并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疗原则。该书还将食物分为“五味”,用以治疗“五脏”疾病,并总结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药膳食疗配置原则。

秦汉时期,中医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性能和使用目的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强调“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探寻千年药食同源:从黄帝内经到现代养生之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的“药食同源疗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专门的著作。北魏崔浩的《食经》和梁代刘休的《食方》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代著名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设立了“食治专篇”,分为“果实、蔬菜、谷米、鸟兽、虫鱼”等类别,收录药用食物154种,并载有药膳食疗方117首。

明清时期,药膳著作更加丰富多彩,对各种食疗方剂、药物和食物的性味功能有更深入的研究结论问世。

如今,在新时代的推动下,药膳食疗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各界各年龄段人群纷纷参与到养生的行列中,从过去的“吃好吃饱”转变为现在的“养生为主、吃好为辅”,特别是药膳食疗已成为千家万户遵循的“长养生勤保养”之道;人们对药膳食疗的态度也由过去的不接触、不过问、不在乎转变为信服科学养生、接受药膳食疗。

回顾中华民族的中医历史,展望未来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民族中医的根基坚固而博源,在原有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正在大步地向着“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全民养生”的宏伟目标迈进!

探寻千年药食同源:从黄帝内经到现代养生之道

#中华药膳# #中药食疗#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