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身不由己的震颤是身体在呼救!中医千年古法直指肝风内动之源!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5|发布时间:2025-09-02

中医千年古法直指“肝风内动”之源!当手在端杯时不由自主地晃动,当头部在安静时出现难以抑制的轻微摇动,当声音因为气流的不稳而颤抖,这可能是特发性震颤在悄然显现。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特征便是身体特定部位在保持特定姿势或活动时,出现节律性的、无法自控的抖动。在现代医学视野中,其病因尚未完全明晰。而中医,则早在数千年前,便为这种“身不由己”的震颤,描绘出了一幅清晰的体内失衡图景。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特发性震颤被归属于“颤证”、“颤振”、“肝风”等范畴。其最核心、最直接病机,便被精辟地概括为“肝风内动”。这里的“肝”,并非仅仅指西医的肝脏器官,而是一个更广阔的功能系统,主导着全身气机的疏泄与畅达,同时负责储藏血液、濡养筋脉。

身不由己的震颤是身体在呼救!中医千年古法直指肝风内动之源!

“风”,则为“百病之长”,其性善动、数变,凡肢体摇动、颤抖、眩晕等具有“动”的特征的症状,多与“风”有关。“肝风内动”,形象地描绘了这样一种状态:肝脏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如同自然界树木失去滋养而干枯,从而引动虚风 在体内妄动。这内风扰动经络,牵动筋脉,便导致了不受意识控制的震颤。

那么,又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肝风”的妄动呢?中医追本溯源,认为其根本常在“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资生。若因年老体衰、久病耗损、或先天不足,导致肝肾之阴液亏虚,阴不制阳,则相对亢盛的肝阳便会化燥生风,此即为“阴虚风动”。这就好比一棵大树(肝木),需要充足的地下水源(肾阴)来滋养,一旦水源枯竭,树木便会变得干枯脆弱,稍有外界风吹草动,树梢便会剧烈摇晃起来。因此,震颤看似是筋脉的抖动,其根源却深植于肝肾之阴的亏虚之中。

理解了这一层,便能明白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的入手点并非强行“镇颤”,而是着眼于滋养肝肾阴液,平息内动之肝风,从根源上让摇晃的“树”稳定下来。#特发性震颤#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