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秘籍:拔罐法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作者:佚名|分类:中医养生|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5-08
拔罐疗法是古老的中国传统医疗技术之一,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它利用罐子作为工具,通过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拔罐适用于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时应选用罐口光滑、大小适宜的罐,拔罐时间不宜过长。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拔罐工具
常用的拔罐工具有火罐、抽气罐和水罐等。火罐是通过镊子将酒精棉球夹住,用酒精灯或蜡烛点燃,在罐内绕一圈后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抽气罐是先将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气筒抽出罐内空气,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水罐通常用竹罐,将竹罐放入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用镊子将其夹住并倾倒,甩去水液,或用毛巾紧扣罐口,趁热按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拔罐方法
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留罐、走罐、闪罐和刺络拔罐法等。留罐是将罐吸附在需要拔罐的部位,留置5~10分钟,可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风寒湿痹等。走罐是在拔罐前,先在需要拔罐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作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施术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上下、来回推拉数次,至皮肤潮红,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闪罐是将罐子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然后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地拔上取下,至皮肤潮红,可用于治疗面瘫等。刺络拔罐是先用三棱针或梅花针在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然后再拔罐,以吸出少量血液(3~5毫升),多用于治疗软组织劳损、扭伤、痤疮等皮肤病。
(责任编辑:佚名)